蛹并非都能化羽成蝶。我们所面对的病患,就像艺术品《蛹》,有着各种回忆、有着各种羁绊和留恋。
编者的话
当我们看到一件艺术作品时,要如何理解呢?宁养疗护与艺术创作如何走在一起?
多元艺术治疗师黄筱芬老师,在全国宁养医疗服务计划网站阅读过2017年6月20日发表的文章《宁养疗护的种子 --2017年全国癌症康复与姑息医学大会有感》(www.hospice.com.cn/news.aspx?hid=12&id=5791&fid=2 点击文章下方的“阅读原文”即可查看) 后,尝试以艺术创作的形式去表达、诠释这篇报导,产生了原创艺术品《蛹 Cocoon》。
题为“让生命化蛹成蝶”的文章,是原文作者写于艺术品《蛹》完成后。这是她对作品的解读。
黄筱芬老师说:“一件作品除了有创作者的思想外,观者也会有自己的想法,这些令阅读作品时有更多可能性和趣味。很多时作品也不会将全部也写个明白,好留一些空间让观看者加入自己的想象和意思。这也是一个邀请,看看作品能带给观者一个怎样的经验,勾起了怎样的思绪。”
艺术品
尺寸:
22.5 厘米 x 19.5 厘米x 5.5 厘米
媒介:
木相架,树枝,线,毛线,海玻璃,锁匙,相片,一页书
创作自述:
当生命渐渐枯萎,对宁养工作充满热诚的护理疗护使我再次发现生命的重量。是一种支持、是保护、是关顾,对病者来说这是一股温柔的力量。没有人会知道毛虫在茧内的感觉是怎样的,或许是步向终结,但我却看到后来展翅的蝴蝶。
对艺术品的解读:让生命化蛹成蝶
生命的重新淬炼
蛹的死亡,意味着蝶的飞翔。当生命化蛹成蝶,生命中所有遗憾、不完美,都会在这段旅程中愈合,这是生命的重新淬炼。就犹如胎儿必须努力的经过产道的挤压,用第一声啼哭,宣布生命的开始,经过漫长、或简短的生命之旅,回归之路是走向圆满的疗愈,必将承受涅槃之苦,方可重生。
我们不是剪蛹之人
蛹并非都能化羽成蝶。毛虫在茧壳中孤独、痛苦、不安,因为它不知道自己的努力,将会是怎样的结局,死亡的痛苦伴随着蛹。我们所面对的病患,就像黄筱芬老师的作品,有着各种回忆、有着各种故事、有着各种羁绊和留恋 …… 我们宁养工作者,每天陪伴着即将回归的生命之星,帮助他们沿着各自的轨迹,划向天际。我们不是帮助蛹,剪开茧壳的剪蛹之人。蛹,只有自己经历苦痛,裂开茧壳,才能振翅飞翔,不然,它永远也不会长出翅膀。我们从治愈到照护,从医院到居家,从高昂的医疗费用到免费的镇痛解难。我们不再扮演拯救生命的英雄,用我们的温暖和爱来抚平伤痛,默默陪伴,解除苦痛。我们种同样的梦在心田,将诺言镌刻在生命最后的里程碑上,锁住时间,让感动蔓延,冻结记忆,让岁月永恒。
我们的陪伴,不是放弃治疗,等待死亡,而是不再延长病患的濒死期,提升病患的生活品质,使病患平安、尊严的活好人生最后的一程,以达善终。我们不是人生的导师,不会给病患我们认为需要的,而是给病患真正需要的;我们不是置身事外的观察者,想象和自我诠释,而是与病患同在,懂得病患,与他们的苦痛有一种深刻的共鸣。
化羽成蝶
我们一起在茧中成长,感受孤单,相互慰藉;感受苦痛,相互消融。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守是最温暖的承诺,离开是最无奈的释怀,守候是最永恒的记忆。我们宁养人,是对生命最真实的陪伴。我们感受着病患从疼痛、愤怒、哀怨、不安、不舍,到无痛、平和、感恩、坦然、放下。我们感激病患,是他们有幸让我们看见生命的巅峰,灵性的璀璨。
黄老师的艺术作品《蛹》,让我们再次与灵魂对话,在我们的陪伴下,病患将记忆永恒,化羽成蝶,让灵魂飞舞。
原创艺术品 《蛹》Cocoon:黄筱芬 表达艺术治疗师 (ANZATA),ANZATA的全称:Th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for Arts Therapy in Australia, New Zealand and Singapore。
回应文章《让生命化蛹成蝶》:作者:刘艳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宁养院护师
艺术品及回应文章为原创,获作者们授权在此发布,欢迎转载。封面配图由宁养办制作。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请勿擅自修改文章内容及封面配图,以尊重知识产权。
阅读原文:www.hospice.com.cn/news.aspx?hid=12&id=5791&fi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