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宁养院,有你真好!(护理实习体会)
发布单位: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
发布时间:2017-3-11
去年的某一天,有幸参加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与外国学者组织的中英肿瘤护理学术交流会。作为一个旁听,不仅了解到外国对终末肿瘤患者的相关护理及工作方式,还有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宁养院王京娥主任的讲课及交流过程中,对宁养院乃至李嘉诚基金会也有了初步了解。所以,很庆幸这次作为社区实习的宁养院让我获得了为期一周的实习,有学到,亦有不少感慨。
宁养院作为居家服务项目不设病床,但尽管如此,墙上的病人信息卡却提示着目前老师们服务的对象却达一百多个;当时的自己,是有些茫然的。由于是周一,指定的取药日期,接踵而至的患者家属好像比我们两个实习生对这个科要熟悉的多,而我们也显得很小心翼翼,在想:身在此地的我们,能做什么?家属跟各个老师交谈,当然,大多围绕病人镇痛情况、病情变化过程为主;虽然不同于临床病人生病家属贴身照顾着,但从家属有各个老师的相处以及交谈中,不难发现彼此很熟悉,而且很信任。因此,这样一种环境,我们其实挺好融入的。尤其是在老师给我们详细的讲基金会的宗旨,相关服务内容以及流程等。自此,我们对宁养院也有了一些比较清晰的概念。
正式与病人接触是从一通哀伤电话开始,拨通前,不仅自己,老师也给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为什么打?什么时候打?重点关注哪一类家属?哀伤评估应该涉及哪些内容?应该用怎样交谈的语气等等,都是一门学问。在第一通电话之前,我跟老师交流说,很忐忑,我会担心自己的这一通电话是否会触动病人的悲伤情绪,因为自己有亲人病逝的经历,所以更能体会被他人谈及伤心事心里的那种滋味。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有这种经历,我能体会那种感受,也能设身处地站在该病人家属的位置上想问题,因此虽然第一通电话说话没那么有底气,甚至很小心翼翼,但家属(家属五十岁左右,妻子离世)是感受到了宁养院的这一通电话确确实实是关心他这个家庭的,并且,毫不掩饰的将自己悲伤的情感吐露出来,于我而言,真的是一份莫大的信任,哪怕是作为一个倾听者。希望,这一通电话能带去一丝慰藉;也祈祷,这位大伯能健康顺利的过好接下来的每一天。
如果不亲眼看到病人受病疼折磨的样子,你不会知道他们多需要帮助。出诊的那天,我们分别看了初次建档需要家访以及已经建档需探视的病人,未服用镇痛药或者不知道怎么服用镇痛药的新病人,浑身颤抖的疼,表现出来的感觉看着都让人心疼,也是在那一刻,明白了李嘉诚先生创办该基金会的初衷。他们真的太需要帮助了,不信看看那些已经靠药物止到痛的患者,不仅是用镇痛药,还应当是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合理有效的运用止疼药,对这些肿瘤终末期患者来说,对他们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慰藉以及对生命的尊重!
宁养院的工作,是沉甸甸的;看着墙上的那一百多张小卡片,你明知道,这些名字将不久于人世,却仍旧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这很残忍;目送着从农村赶来为老伴取药身上还带着泥土气息的家属,这很残忍。有些人很善良,却仍旧免不了疾病的折磨,内心该要有怎样的强大才能面对这一切;所以,真心的也觉得宁养院里每一位老师都很伟大,他们撑起了服务过的每一个病人的余生,真的很值得人尊重。
虽然只是一个礼拜,可也让我对医疗工作者的工作,对病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及感慨,病人并不都会痊愈,即便这样,我们也当让其度过一个没有病痛(或者说相对减轻病痛)的余生,也当充分尊重每一个病人每一个病种,尽自己所能让他们活好当下。再者,必要的同理心,哀其所哀、乐其所乐;尽管我们并不能完全体会他们的心情,可是至少我们能为之动容并让他们感受到在他们的家然之外还有一个专业团队真心的为他们好。
宁养院,初见你,真的很有意义。
文/图:实习生 杨颖
相关阅读:
网站热门点阅: